晏佳 (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环境及能源可持续发展在读博士)
一、结缘春晖、潜心准备
我和春晖杯的故事要从2010年2月份说起。当时有幸听说了春晖杯的事情,几个身边的朋友给我讲怎么将自己的技术商业化,讲在2009年广州留交会的见闻。当时约莫的觉得这是很不错的经历,有机会自己也想去看看。2010年4-5月份,教育处的刘老师和科协的丰老师开始了全瑞士的春晖杯参赛巡回演讲及培训,给我们这些想去参加春晖杯经历一把却又不知道和从下手的同学“扫盲”和鼓劲儿了。记得当时时间没凑上,错过了在苏黎世的讲座,我还特地跑去伯尔尼听。听完往届春晖杯获奖选手的案例和介绍,收获不小。一直摩拳擦掌,回到家里立刻就开始琢磨怎么动手做自己的项目,开始召集自己的团队并酝酿企划书了。
在春晖杯的准备阶段,感觉是否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单干写出一个企划书,和有一个激情却互补的团队,大家商量着办,一起琢磨共同进步,收获会完全不同。不仅仅是如何完善一个商业模式,怎么和团队成员相处,如果作为队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对我们的项目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这个是相当关键的。当时我们团队的四个队员,两个在苏黎世,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深圳。我们的联系只能靠周末的网络电话。大家都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差异,聚到一起来,静心的、认真的想要做好一件事情。从2010年4月底开始,我的周末都贡献给春晖杯了。上网查资料,开会讨论,反复琢磨更好的商业模式和公司定位及发展策略。 就在这来回的打磨中,6月份,我们想法基本定型,准备要动手写企划书了。6月、7月的印象就是一直在整理文字、word、图片、反复推敲企划书里的每个用词,用风投的心态来看这个案例。总是问自己表述是否可以更清楚、还有什么可以更好。7月底网上提交了企划书,心里才歇了一口气。
8、9月份的样子,获悉我们企划书入围,受邀去广州参加2010春晖杯及留交会,整个团队都很开心。此后,周末又再次开始了春晖杯的电话会议,团队几个成员商量着怎么进一步完善之前提交的企划书,并设计活页或明信片作为纪念品带到广州会场,为项目宣传加油助威。总体感觉,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太重要了。
二、奋战春晖,经历过就精彩过
时间在忙碌中过的很快,一眨眼就到了12月份、到了广州、到了春晖杯。春晖杯的安排有条不紊,让大家都能更专注的投入到比赛中。赛事第一天,创业论坛及讲座。请来了著名风投IDG等、各大创业园、各个孵化器、以及早年创业的老海归,欢聚一堂共同探讨怎么技术商业化、怎么实现梦想。其中有个环节,让4个海归上台介绍自己的项目,各个重量级的人物围坐台上,现场点评,气氛像极了央视创业节目“赢在中国”。直接上台,3分钟介绍项目并用来打动投资方和创业园,这对每个选手都是不小的考验。之后嘉宾们的精彩点评也让各位选手知道怎么从各个角度来考量一个项目,对台上、台下的选手都是不小的启发。
之后在每个选手到自己的展板前宣传项目,也是个不小的挑战。路过展板的可能是任何人,打听项目消息的也可能是各种不同的背景和目的,怎么清楚是介绍项目,同时也很好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是在项目宣传上要好好把握的。晚上夜游珠江,船外灯火绚烂如画,船内还有不少选手还在谈项目、向风投取经,争取机会。内外都是风景。下了船,咱们瑞士10个团员的小梯队又沿着珠江河畔,边走边聊。除了项目本身,能有机会认识这群朋友、大家聊聊,就着月色,很惬意的事情。
三、春晖颁奖、广州留交会掠影
最后春晖杯,我们的项目“基于零能耗建筑技术的咨询及合同能源管理”签约昆山创业园,拿了二等奖。这对我们的努力是一个肯定,同时也这对项目来说才是刚刚开始。怎么基于春晖杯的平台,能和更多的潜在合作者建立联系并将项目实际推广开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次春晖杯,瑞士10个人的代表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等奖,八个二等奖,一个优胜奖。颁奖那个早上,每个人都笑得很开心。
之后的广州留交会,很多高校及各个地区都有展区进行宣传。来参会的人还真不少,相当热闹。总体来说,这次广州之行收获很大,一次相当宝贵的经历。广州城很美,春晖杯和留交会相当开眼界。有了这次经历,在和别人探讨项目的过程中,我对国内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项目又有了重新的定位。
春晖杯,努力过、经历过,就是精彩的、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