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中国学人生命科学协会2018 年会邀请

Chinese Association of Life Science in Switzerland (CALSS) Annual Symposium 2018

瑞士中国学人生命科学协会将于9 月22 日下午两点于苏黎世ETH 主楼HG E 3 举办协会2018 年年会。
本次年会我们精心安排了三场主题报告。我们邀请到主讲人高慧博士。她任职于瑞士一流研究机构CSEM,是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方面的资深专家。另外两位年轻学者孙文斐和刘颖均来ETHZ,博士期间分别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Medicine》和《Cell》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在生命科学领域都取 得了突出的成就。具体信息及演讲摘要请见附录。 本次年会,我们还将对协会执委会进行改选,并且十分欢迎从事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同仁们加入我们。有意的朋友请准备一份自我介绍提交至 协会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报告结束后,我们安排了茶点,欢迎大家前来交流。

报名链接: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3b6e5NyDUJR1tF0JVUK4Rz3SqRS5KRWB7O0Jc13LI_0/viewform?edit_requested=true

瑞士中国学人生命科学协会

苏黎世学联

2018 年9 月

 

 

 

 

 

即时检测在医疗诊断和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

 

高惠 博士

 

[主讲人介绍]

瑞士电子微技术中心(CSEM SA)专家,Expert。主要从事表面生物工程技术及生物芯片, 生物传感器, 生物材料方面的创新研发工作, 其成果包括体外诊断微阵列生物芯片及检测系统,食品质量监控传感器,地表水污染在线监测传感器,以生物电极为基础的可穿戴医疗设备。1990年获南开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94年11月瑞士伯尔尼大学化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1月加盟CSEM工作至今。曾主持、参加多项欧盟项目(Euro Project)以及瑞士国家新技术发展基金会的项目(KTI Project)。在国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申请专利6项。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特聘海智专家;瑞士中国学人科技协会常务副主席;全欧华人专业协会(FCPAE)理事;中欧生物医药联盟秘书长。荣获2016“欧洲华10大科技领军人才”称号。

[摘要]

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许多早期的“诊断测试”首先在床边进行- 例如尿液测试。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开发出分析系统,可以快速简单地完成各种测试,而无需复杂的实验室设备。即时检测是集微电子技术,微流控技术,芯片设计与制造,光电传感器,生物监测,大数据平台于一体的复合分析技术。即时检测的关键是快速生成结果,以便实施适当的治疗,从而改善诊疗的质量和效果,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提高经济效益,并有助于制定全新的医疗健康的经济战略。本报告阐述了即时检测的前沿技术,市场分析及应用前景,并用具体的研发实例论证。

 

 

肥胖引起的糖尿病与棕色脂肪细胞

 

孙文斐

 

[主讲人介绍]

 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获药物制剂学士学位; 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Richard Deckelbaum实验室; 2014年至今就读于ETH生物医学博士项目(Molecular and Translational Biomedicine), 同时在Christian Wolfrum实验室参与代谢疾病的研究。

[摘要]

 在全球范围内,肥胖以及肥胖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二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统计, 在2016年,全球有22亿人体重超重,其中6.5亿人患有临床性肥胖,伴有很大的代谢疾病风险,这个数字较1975年增长3倍。仅在2017年,美国全年因为肥胖引起的医疗费用是2600亿美元,占总医疗支出的7.9%。中国的二型糖尿病患病率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呈爆炸式增长,目前达到10%以上,每年导致近100万人死亡。超重和缺乏运动是二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不难看出,人类亟需一个有效治疗肥胖和糖尿病的医疗手段或特效药。

自2014年以来,我在Christian Wolfrum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研究棕色脂肪细胞的发育与功能。作为一个产热器官,棕色脂肪可以将存在于脂肪酸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从而在寒冷条件下保持人类体温的稳态。鉴于棕色脂肪的特殊耗能机制,如果能激活肥胖患者体内的棕色脂肪,达到脂肪酸的过量消耗,那么肥胖也就迎刃而解了。由于人类目前对棕色脂肪认识的局限性,还没有一个高效且安全的手段来激活人体内的棕色脂肪。

通过对超过八千例人类棕色脂肪临床报告的分析,我们发现受试者出生的月份与棕色脂肪的比例有着显著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寒冷季节受孕的子代会有更高的可能性带有高比例的棕色脂肪,并且这部分人群的身高体重指数(BMI)要显著低于不含有棕色脂肪的人群。因为不能对人体进行复杂的实验操作,我们用小鼠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机理研究。我们发现在交配前对父亲冷刺激可以使子代对寒冷环境有更快的反应,表现为小鼠体内含有更多的棕色脂肪细胞,并证实这个现象是通过精子传递的。有趣的是,这些更御寒的子代小鼠对高脂食物(模拟人类饮食习惯)有更大的耐受性,也就是更少的脂肪积累与更低的糖尿病患病率。通过高通量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和RNA测序, 我们发现(对比于常温下的小鼠精子)受过寒冷条件的小鼠精子DNA在诸多基因(比如Adrb3)的甲基化水平有显著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子代被部分保留了,并且与基因表达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些发现印证了外界环境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影响子代的性状,来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基因测序数据让我们能更好地预测个体含有棕色脂肪的含量,进一步实现对肥胖的个性化治疗。

这项研究表明了气候对棕色脂肪功能以及肥胖有显著的影响,为治疗肥胖的开辟了新的思路。

 

人造似免疫细胞(Immunomimetic Designer Cells)有效对抗超级细菌感染

Tackle Infection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with Living Therapeutics

 刘颖

 [主讲人介绍]

 

本科: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博士在读: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摘要]

 

甲氧西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迄今为止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极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MRSA对临床抗生素药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开发新型杀菌疗法迫在眉睫。在该研究中,我们借鉴人体自身存在的免疫机制,通过重组Toll like receptor在先天免疫细胞中的信号通路,在人源细胞(HEK293)中实现了识别细菌并快速响应杀菌的功能。当把这样的人工模拟免疫细胞(Immunomimetic designer cells)植入老鼠后,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老鼠感染MRSA而且还可以使受到感染的老鼠在接受细胞治疗后,达到100%的治愈率,其疗效远超过传统的抗生素疗法(38%)。因此,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治疗手段,通过细胞作为载体来自动感应并清除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希望这一细胞疗法能为即将来临的后抗生素时代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新型的治疗手段。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is the most frequently identified drug-resistant pathogen in US hospitals and the predominant pathogen associated with surgical-site infections, causing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leading to substantial healthcare costs. We have applied the principles of synthetic biology to engineer a closed-loop gene circuit that integrates components of human innate immunity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s to sense and destroy bacterial pathogens for early prevention and post-infection cure. We show that a mammalian cell-based anti-infective approach can effectively diagnose, prevent and cure infec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implant-associated infections of MRSA. In particular, we have shown that the cellular device we designed and engineered could (i)avoid the need for biopsy, enabling a more direct diagnosis of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indwelling medical devices through the detection of blood biomarkers (reporter proteins); (ii)achieve a high prevention rate of not only MRSA growth, but also biofilm formation in mice with implant-associated infections; (iii)completely clear acute planktonic and biofilm MRSA infection (100% cure rate) compared to the classic antibiotic treatment with vancomycin (38% cure rate) in our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