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涛
正值回国一年之际,有《神州学人》约稿,一时心潮澎湃,三年半的瑞士留学生活仿佛历历在目,求学历程之新、他乡情谊之深、异国风情之美又一次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2006年3月1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到达了瑞士苏黎世,那场雪下得特别大,据说是十年一遇了。到达苏黎世的第二天,一位非常要好的瑞士朋友邀请我去他家吃晚餐,结果下午出发时才发现,由于雪太大通往朋友家的69路、80路公交都已经停开了,而我当时又没有办法通知瑞士朋友。于是我在深达几十厘米的雪路中步行将近两个小时才到了瑞士朋友家。当我跟瑞士朋友抱怨这场雪太大的时候,瑞士朋友开玩笑说这是瑞士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搞的我哭笑不得。晚餐后,我强烈要求住在瑞士朋友家,幸好这位瑞士朋友很好客,没有遭到拒绝(我在中国地质大学读硕士的时候就通过导师认识了这个瑞士朋友,并于2003年在瑞士做访问学者时拜访过他)。这就是我留学之旅的序幕。

求学历程
我在瑞士就读于联邦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IfU,D-BAUG,ETHZ),攻读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是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经济,师从Prof. Dr. Wolfgang Kinzelbach。我的导师是一个德国人,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中国普通话(据说可以讲7、8种国家的语言)。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非常熟悉,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国内一位教授到瑞士做报告,中间讲了中国的一个历史典故,讲的过程中把历史年代说错了,结果Wolfgang立马予以纠正。早在国内读硕士的时候我就已与他相识,他那开阔的知识面和独特的科学思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在瑞士学习的几年里,导师在科研方法、科研思维方式等方面给了我很大启发,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我走入水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之门,使我对此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水资源短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随着水资源危机日益凸显,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干旱半干旱地区急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我的博士研究课题是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利用,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新疆的焉耆盆地。在博士期间,我先后三次对研究区进行了野外的调研和考察,深刻体会到水资源短缺对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限制,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管理研究的科学信念。通过三年半的努力,除了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外,还在Journal of Hydrology 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科技论文。
他乡情谊
欧洲的风土人情确与国内有许多不同。每年4月份苏黎世的送冬节我都去看,瑞士人那种悠闲、轻松的生活状态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还去过丹麦和奥地利等国,特别是在奥地利的时候,美泉宫等景点是强大的奥匈帝国留在欧洲的深刻印记。
有人说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可我认为只要愿意参与,在国外一样可以生活得丰富多彩。留学期间,我曾在一次足球比赛中获“最佳射手”之称。其实我足球踢得很烂(这是当时大家公认的),就是进球比较多而已。结果,我博士答辩会后的Apero中,一哥们戏称我为“在最合适的时候出现在最合适的位置上的足球选手”。在瑞士期间我还培养了打羽毛球的兴趣,现在在国内,尽管工作比较忙碌,我也没有放弃这一爱好。我正是在踢足球、打羽毛球、打篮球、爬山、徒步旅行、烧烤等种种活动中结识了很多朋友,至今我经常与他们保持联系。

学子回归
2009年9月9日是特殊的一天,三年半的努力最终以顺利通过博士答辩而宣告结束。出国留学之前,我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工作了1年半的时间,当时在工作中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决定出国进一步深造,得到了单位领导和老师的支持。经过3年半的学习,填补了很多知识上的空白。9月14日回到国内后,我立刻回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开始了自己新的工作和学习。
现在我回国已经一年有余,逐渐适应了国内相对快节奏得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了解到国内现在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现在,国内单位在科研上的投入力度非常大,对有想法、有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非常好。特别是一些高校,引进了大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同时提供给他们很好的发展空间。我回国时间虽然较短,但也感受到了单位领导对我的重视,有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开放的科研工作环境,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零零散散写了一些,就当做对前一段人生经历的总结和对以后生活工作的展望吧。